第七百五十五章 鲁迅说得对。(3/6)
章。”“只有那些被挑选过、言之有物的劄子,才会送到朕这里来……”文彦博忍不住又喝了一口茶汤。他听出来了,在这皇城之中,存在着一个专门给天子阅读御史台弹章的机构。只是……文彦博忍不住皱眉,心道:“老夫怎没听过风声?”“难道是内臣?”他的眼睛,在赵煦身边的冯景身上扫了扫。旋即他就否了这个可能性。内臣,在大宋的体制内,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做这个事情。一旦被发现,必是朝野群起而攻之。而且,以当今天子的城府和性子,也不可能让内臣沾染这个权柄——谁不知道,当今天子好史?每次集英殿经筵,都会和经筵官讨论史书故事。而史书上,白纸黑字,可是将汉唐宦官们,是怎么窃弄权柄,又是如何凭侍威灵,乃至于以奴欺主,写的明明白白。等等……集英殿!文彦博猛然惊醒!是啊……集英殿的经筵,有多久没有传出过消息了?特别是今年正月过后,就取消了宰执元老,每月初一十五赴集英殿经筵的制度。这是天子已经可以独立听政的先声。而从那以后,集英殿上的事情,就再没有外泄过。没有人知道,在那经筵上究竟发生了何事?外界只能通过起居郎的记载,窥知一二。而起居郎,只会记录经筵本身的内容。无非是今天经筵官是谁?讲了什么?而从当今天子赴经筵以来,经筵后都会有一个时辰甚至更久的讨论时间。这种讨论,从最开始的针对经义,慢慢发展到国事、政事。这也正是朝野上下,都开始拥戴天子亲政的源头——一个屡屡在经筵上,对国事、政务发表自己意见,还言之有物,甚至屡屡发出‘仁圣之言’的天子。当然,必须拥戴了。去年,天子和经筵官、伴读,以及宰执、元老在经筵上坐而论道。今年,会不会直接拿着相关劄子讨论?甚至,让经筵官们,直接协助天子,审阅相关劄子呢?很有可能!汉之尚书台,最初不就是一个在内廷,给汉家天子们处理相关文书、琐事的机构吗?然后呢?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就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而文彦博身上兼着侍读的头衔,也是经筵官的一员。只是他很少去经筵,今年更是一次都没有去过。不止是他,其他有着侍读、侍讲头衔的宰执元老,在今年经筵重开后,也都默契的选择了不赴经筵。所以……要不要找机会,去参加一次集英殿经筵?文彦博几乎是立刻就否定了这个想法。数十年的仕宦生涯,让他知道,好奇是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