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3/4)
臣恐难以施行!”“因为……”他抬起头,毫不犹豫的抄了吕惠卿的作业:“很可能,并无这许多士子可用!”“臣曾于仁庙嘉佑八年,任为权知开封府,对开封府府界之中的情弊,略有了解……”“臣乞对于陛下!”然后,他就看到了身前的少年官家,微微颔首,温柔的说道:“有劳节度……”冯京大喜,他知道,自己赌对了!于是长身而拜后,开始在御前掰着手指头,将开封府府界诸县、镇的胥吏数量,做起了介绍。尽管如今距离他担任权知开封府,已过去了二十几年。但大宋朝的情况就是,很多事情,几十年都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即使这中间经历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这样的历史大变局。但基层的情况,却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毕竟,过去要多少人干活,现在应该也要这么多人才能把活干完。不可能王安石一来,官府效率就能够凭空提高。冯京一边说,一边高速运转着自己的大脑。当他说完最后一组数据的时候,他就已经有答案了。“陛下,开封府府界诸县、镇,需吏员数以千计……”“且多数吏员,不似汴京城这般,只需要在汴京内外诸厢用事……”汴京城才多大?哪怕算上新城外的九厢十四坊,面积也不如府界的一个县。“况汴京百姓,皆为城郭户,而府界百姓,则多为农户……”“城郭户,见多识广……农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数目不识丁……”赵煦听着冯京的话,在心中暗暗点头。不得不说,这老登确实是懂基层的。城市与农村,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两个世界!用城市的思维去思考农村的问题。等于刻舟求剑,注定没有结果。所以……公考这个目前只适合在汴京城这种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的城市中实行的制度,注定无法落实到广大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州县。旁的不提,就一个事情,就足以让那些公考出来的士子望而却步——那些偏远贫困,穷山恶水的乡村!想叫士人们,进入乡村基层,去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打交道?怎么可能?就算有人愿意,那也必然只是少数。而在这少数人中,又只有少数能适应他们的工作。同时,公考制度的特殊性,也将使得,公考招录的士人,存在极大的流动性。他们不是胥吏,不会一直留在基层。如今的农村,也缺乏留下人才的理由。赵煦用着希冀的眼神,看向冯京,轻声问道:“所以……”“节度可有良策救此弊病?”“臣万死斗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