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装卸公司的新业务(2/3)
和雷杨帮手,四人花了整整两天,直到船过安庆,才把物品明细整理好。
此时,正是盛夏七月,江上水岛翔集,岸边的芦苇和蓼草正在疯长,风吹过,一片绿色的波浪起伏,送进船舱的风,夹杂着泥醒气和水草的清香。
一路行来,大大小小的码头上,全都竖起高高的吊架,用了上手推车,上下货的速度,比原来快多了。
“这些吊架,有多少是你长江装卸公司的?”王衍爵在心中盘算着这些码头的收入,越算,心中越吃惊。
难怪到南洋投资开荒的,全是长江装卸公司的大小老板呢,这些人,在码头上,真是赚到了第一桶金啊。
“五成吧,”舜华说,“那些装简单的吊架和手推车,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长江装卸现在的赚钱路径,并不是单纯的装卸货物一条,”舜华为他解释道,“还有依托码头建立的仓储、货物运输业务,还有产品销售这一块。”
王衍爵在安庆码头,还看到一家百货商店,里面有南洋公司运回来的香料,大员岛上的甘蔗酒、白粮、红糖、海产等;也有北京被服厂生产的棉布鞋、麻布鞋和包袋。
还有袁家村麻纺厂出产的麻绳、麻线、麻布等各种麻制品。
各地的小商人,货郎,来这里批发这些货品,走乡串户地销售到各个村镇。
这些副业收入,已经超过了装卸这块主业的收入。
“唉,只怪那时候咱们不熟,没赶上长江装卸的投资,错过了一个好机会。”王衍爵遗憾地说。
舜华想了想,笑道:“那时候,你是世家大族的公子,小女子怎么敢邀请你投资这搬搬抬抬的生意?挣的都是血汗钱。”
船到九江,王衍爵要去看看他的仓库,船就停在了仓库外的码头上。
在这里管理仓库的,是汪大掌柜的一个侄子,叫汪鸣盛,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长得跟汪大掌柜有三分像,瘦削的脸上,带着精明。
九江仓库与原来相比,没多大变化,只是新修了一栋两层楼的员工宿舍,也开着一家杂货店,连和记银行的办事处,也开到这里来了。
汪鸣盛殷切地两位东家介绍道:“这杂货店,是在我大伯手里开起来的,不但卖货,还收购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