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文小说> 历史军事> 春秋鲁国风云> 第598章 孔子见叶公(2/4)

第598章 孔子见叶公(2/4)

变,孔子在这个时候推行德治礼教,并不能在一些国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他的不说,单说楚国好了,楚国刚经历了一场几同于灭国的惨剧,想要真正实现对吴国的复仇,靠德治?

    见叶公叹着气,孔子想了想,轻声道:“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想要表达的是,叶公呐叶公,你也别叹气了,只要坚持德治,必定会得到支持。

    现在,我孔丘就愿意支持你。

    但是,叶公真的会践行孔子想象中的德治吗?叶公是一个有德的人,但他深知,此时的楚国,包括他治理下的叶邑,靠德治是不行的。

    叶公,走的是一条法治的道路。

    叶公毫不掩饰自己的治国理念,他已经委婉向孔子表示了德治在这个时候太难了,因为人们都不讲德,而讲实际。

    讲实际,那就不能靠讲讲道理就可以使人们接受。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是清清楚楚的约束,一是一,二是二,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正当的。

    正如叶公所表扬的那个张小三一样,偷了羊的父亲,就应该被问罪,所以他应该去告官,这就是张小三所知道的正义,也是他的正直。

    而这种正义和正直,源于法制的约束。

    这种约束,与道德无关。

    在叶公看来,德治是在礼未崩乐未坏的前提下,人人才可以发自内心去遵守那些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人们才会自觉去践行。

    但如今礼已崩乐已坏,要规范人们的言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法治。

    法治到了一定的阶段,当人们将遵守法律成为一种自觉,这便是开创了德治的基础。

    叶公与孔子,两位那个时代的大贤,就为此而辩论了起来。

    围绕着张小三向官府告密父亲张大三偷羊一事,孔子很直接地向叶公表示,那天叶公断案存在很大的问题。

    孔子的理由还是那天对众弟子所讲的,子告父,此乃大逆不道,是最大的不孝。

    叶公认真听着,末了他谦虚地对孔子道:“夫子所言,确实有道理,礼仪之基础,确实在于孝道。但吾认为,治理一地,首推法度。法不明,人不直,民不安。

    张小三举恶不避亲,告发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