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黄博(3/4)
路寒虽然还未抵达洛阳,但通过书籍,已经对洛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太学”,自然便是大虞的最高学府,在书院招生屈指可数的情况下,它就是大虞国境内的文道圣地,不知培育了多少名动天下 的文道天才。
即便是不修文道的武夫,也会以进入过太学进修为荣,可想而知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崇高,也难怪这黄博能赚得盆满钵满。
如此先进的营销手段,如此精确的目标用户,如此完整的商业模式,这私学不成功谁成功?
不过这倒是让路寒想起了一段往事。
路寒说道:“我怎么听说在洛阳部分世家并不注重子女的修炼,认为只要有经商的天赋,能够御使强者为己所用即可,为何反而兰陵的家族对私学这般趋之若鹜?”
他想起的自然便是陈年光,此人对修行一事毫不上心,漫不经心的姿态甚至曾让路寒自我怀疑过。
尚玉堂轻笑道:“此事说来其实也没错,只是路公子你还小,所以有些难理解。”
“正如那一句老话所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路公子也是学武的,应该知道自小天还没亮,就要起床练武的滋味吧?那太痛苦了,就连本官想起也觉得心酸。”
“等你有了孩子,难道舍得让所有孩子都吃这份苦楚?”
路寒忽然沉默了下来。
尚玉堂没有注意到路寒身上发生的变化,语气转为感慨:
“修炼一路太难了,不仅仅看资质,还要看心性,投入大量的时间,十年如一日的或是寒窗苦读,或是挥汗习武。”
“就算做父亲的舍得让孩子吃苦,他也很有可能到头来在六品或是七品就停住了脚步,白白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这样的例子应该不在少数。
比如路衡,他的勤奋路寒和路泽是看在眼里的,但修为就是如同树懒般慢慢前进,有什么办法?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不适合自己的项目上努力,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路寒听到这里也大概明白了。
陈年光的父母恐怕早就看穿了他身上“咸鱼”、“纨绔”的本质,所以才没有对其在修炼上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