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赴陕西之王德用(4/7)
一日可行六十里,且这还是在较为安全的京畿路与京西北路,真要是临近宋夏边境,估计这速度都保持不住。
这种机动力,大宋的步兵自然是无法与辽夏骑兵抗衡,从头到尾得被牵制到死。
日后改步兵为“骑马步兵”,相对会好很多。
临近傍晚,赵旸下令全军止步,准备过夜。
因为急着赶路,况且又仍在京畿路内,安营扎寨大可省略,只需叫后勤营的杂兵领着民夫到附近砍伐林木,点起篝火取暖即可。
不过夜晚巡防还是需要的,毕竟京畿路其实也不是很安定,记得三月初八的时候,赵旸就听说枢密院调了十个营的禁军分别前往京东路与京西路防备盗贼。
这也是宋国特色,似王则叛乱等大乱很少,但十几人、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的流寇却极为常见,大多都是失去田地的农民或纯粹好吃懒做的无赖之徒聚集在一处,铤而走险、打家劫舍,而最终这些人大多都会被招安为厢兵养起来,免得作乱。
倒不是难以剿灭,主要是付出与收益不对等。
为了十几、几十、几百人,派一营或两营禁卫去围剿。打,流寇肯定是打不过禁军的,但他们可以逃,可以流窜到其他州路。因此很多时候都是那边逃、这边追,旷日持久。
与其如此,还是招安养着吧,既省钱又省心。
当然,似赵旸麾下天武第五军这等包含杂兵、民夫在内足足近四千人规模的大军,哪怕当地有流寇也是不敢招惹的,因此夜间巡防,主要还是养成良好习惯。
不过这事也无需赵旸亲自过问,种诊自会安排妥当,曾经在其父种世衡身旁作为左膀右臂的种家二郎,自是熟络军中事务,令赵旸很是省心。
“对了,怎么没见到高若讷?”赵旸询问王中正道。
听到赵旸询问,王中正笑着道:“高相公领着其元随在不远处安扎,自顾埋锅做饭,据说还带了两名厨子。”
元随,即宋朝官员随行护卫、佐吏、差役、仆从等,按品级元随人数亦不等:宰相兼枢密使,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为最高级,元随百人;其次是宰相、枢密使等,元随七十人;然后是高若讷这一级,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等,元随五十人。
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