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郑和下西洋归来,华夏大地人才多(1/3)
奉天殿,朝会。君臣奏对,商议完日常需要处理的国事之后。朱棣提出开武举这一重磅话题。下方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怎么好好的就要开武举了?不过像尚书侍郎这样的重臣都没有第一时间发表意见。谁也不知道陛下这番话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是真的要开武举,还是要借此机会弄死一些反对他的人。之前吃过几次亏,现在他们都长教训了。文官们不发表意见,但武将们却是齐齐表示支持。‘陛下圣明’和四个字在奉天殿中真的是震耳欲聋。见文官们还在观望,朱棣也不跟他们扯皮,直接下旨,昭告天下,开武举。这个时候一些文官还想反对,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朱棣已经宣布退朝了。朝廷开武举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天下。开始的时间定在了永乐七年春耕之后。这么长的时间是留给准备参加武举之人提前做准备和赶路的。毕竟大明疆域很大,很多人要从北边来到京城,赶一两个月的路都有可能。家资富裕者,骑马、坐马车则会更快。总之,武举之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在这件事上,太子朱高炽也是持支持态度。……永乐六年九月下旬。一匹快马入京。点燃了整个京城。郑和…回来了。此去两年有余,朱棣可是天天惦记,朝堂上的百官也没有忘记。不少文官和御史言官摩拳擦掌,等着大干一场。若是此次出海的收获不够,那可就不要怪他们嘴下不留情了。毕竟,此次出海的花费,可是超过了百万两白银啊!这还不算所携带的货物价值。要知道如今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合计也才一千多万两。而洪武朝的时候,也就一千万两左右,有时候遭了灾,财政收入还会减少。但随着发展,财政收入还是逐步增加的。可也经不住损失一百多万两白银。此次出海,光是宝船就有六十多艘,而一艘宝船的造价在五千两左右,合计三十万两左右。还有其他船只的建造,以及对船只的维修养护,差不多也在二十万至三十万两。出海人员两万七千多,两年的俸禄差不多是六十万左右。这些加起来就已经是一百二十万两了。(数据来源百度,真假不知道,帅哥靓女们参考一下就行了)所以说,下西洋这项活动,还真不是一般国家能玩得起的。船队停在了刘家港。毕竟船队实在是太庞大了,容易使长江拥堵。朱棣亲自前往刘家港迎接郑和,留下太子朱高炽在京城监国。郑和携带着朱棣对海外的期望,只看郑和的来信,只能了解些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