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御书房中的讨论(2/3)
粮在三千五百万石左右,损耗哪怕是只有十分之一,那也三百五十万石左右了。如今的大明,粮食产量提高后,粮食价格相比洪武初期下降了不少。而且还有南洋诸国每年会上贡至少上百万石的粮食。所以,现在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石的大米。不过若是海外的金银没有流入大明的话,一两银子可以购买更多的粮食。大明与海外通商,也有好几年了,流入大明的金银,至少价值千万两(白银)。银价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波动。相对应的,宝钞贬值的速度降低,趋于稳定,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宝钞的贬值是不可避免的,每年的发行数量是要大于回收数量的。这还是有计划的发行,不然按照朱棣花钱大手大脚的性子,早就敞开了发行了。话又说回来,自当年空印案后,朝廷征收夏粮和秋粮,就慢慢用宝钞和白银取代了实物。那么,这个损耗又是从哪里来的?有那么多吗?还是说有人欺上瞒下?朱棣相信铁铉没有骗自己,毕竟自己在他身边安排了锦衣卫。对了,锦衣卫。锦衣卫为什么没有跟自己汇报这个情况?朱棣的眼睛微微眯起。他突然察觉到,锦衣卫似乎出了问题。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藏在了心中。朱高炽等人看到朱棣的表情变化,也是低下了头,不敢再去看。显然,皇帝生气了。有人要倒霉了。朱高炽并没有开口说情什么的,大是大非他拎的清。而夏原吉则是因为这些损耗没进国库,都进了贪官污吏的钱袋子。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一笔笔夏原吉记得都非常清楚。所以铁铉一说,夏原吉只简单算了一下,就大概知道,国库少收入了多少钱。“夏原吉,每年收上来的税银,重铸损耗有多少,你给朕算清楚了。”“到时候一起算在田税里。”朱棣吩咐道。“臣遵旨!”夏原吉道。从百姓手中收上来的税银,基本上都是碎银,需要融了重铸。这其中自然是有损耗的。这个损耗,不可避免的落在了百姓头上。毕竟不管是收实物,还是收银子,损耗最后都落在了百姓的头上,这都是约定成俗的事。以前对于这个损耗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所以每个地方对于这部分的征收,都是不同的。给了很多人空子可钻。现在朱棣这么一搞,无疑是断了很多人的财路。不过夏原吉并不觉得有什么。这部分的钱算清楚之后,就等于是给国库多了一个进账。“田税的征收也要算清楚,所有的(丁税、损耗等)加起来,不能超过亩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