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一个人可以用蠢来形容时就不要用坏来形容?(2/3)
次,要主动收集更多信息。不要仅凭表面现象就下判断,和对方沟通或者从其他渠道了解事情的全貌。也许对方有难言之隐,就像刚刚提到的同事,可能是他家里突然有急事,而不是故意使坏。
对于更好地运用归因理论,重点在于合理地对行为进行归因。
一是要区分内部和外部因素。如果一个人在会议上发言不积极,可能是内部因素,像他本身性格内向(可以理解为“蠢”在社交方面);也可能是外部因素,比如会议氛围很压抑,大家都不敢说话。
二是要考虑稳定性。如果一个人总是忘记带东西,这可能是比较稳定的内部因素,如记忆力差(偏向“蠢”的归因);如果只是偶尔一次,可能是外部因素,比如早上出门太匆忙(不是因为这个人“坏”或者一贯“蠢”)。通过这种方式,更全面、客观地分析他人行为,避免过度指责。
为什么大部分人容易片面的根据表面现象下判断进行归因?容易把人归因为坏、蠢,而不是比较温和的判断?
大部分人容易片面归因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认知资源有限。人们在日常忙碌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交场景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个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比如在拥挤的地铁上有人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对方太莽撞(归因为“蠢”)或者是故意的(归因为“坏”),因为你当下要赶地铁,没有时间去考虑他可能是被人群挤的。
二是情绪的影响。当人们处于强烈的情绪中,如愤怒、恐惧、焦虑时,会干扰理性思考。如果自己的利益受损或者感觉受到威胁,就容易做出比较负面的归因。例如你精心准备的方案被领导否定,你可能会觉得领导是故意刁难(归因为“坏”),而不是冷静思考方案可能确实存在不足。
三是刻板印象的作用。社会中存在各种刻板印象,这些观念会引导人们快速进行判断。如果一个人穿着奇装异服,可能就会被部分人归因为“坏孩子”或者“行为不端”(归因为“坏”),而忽略了对方可能只是追求个性或者是参加某种主题活动。
如何避免刻板印象对归因的影响?如何提高归因的客观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