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文小说> 其他类型> 我,薯条,苏联英雄> 第72章 历史的回响(4/5)

第72章 历史的回响(4/5)

,一共拥有36辆坦克。



    当然相比装甲部队,步兵部队的这种差距会好一些,但步兵第75师(编制员额6000人),与在边境线上被德军胖揍的步兵第28军的两个师(编制员额人)比,兵力和装备水平最多也只有前者的一半。



    可以说边境地区的苏军在边境防线被德军偷袭击碎后,很难再次封堵防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苏军的二线师是比边境上水平不行的师,更加糟糕的存在。



    至于苏军为什么采取这种编制方式,实际和苏军基干制建军思路有关。



    即作为经济技术落后的一方,特别是经历了内战时期举世皆敌状态的苏联人没有指望,也很难做到通过部队质量压倒西方那些质量建军的国家。



    因此苏联人只能将希望放在用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来压垮敌人,所谓还可以的质量,加上“无穷无尽”的数量、用最大的力量去打败最弱小的敌人,以期苏维埃政权能在强敌环伺的世界存活。



    但苏联在刚刚建立时,又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农业人口即使是在集体农庄改革后也不可能降低多少,这让苏联如果想要发展全国经济,就不可能在平时维持“无穷无尽”的数量。



    (伏龙芝在1925年的改革,将当时的苏军从550万压缩到56万就是这个原因。)



    于是苏联人就选择了基干制与普遍军事训练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在所有主力师内部培养两套军官班底,这样当需要扩军的时候,就可以将多出来的军官拎出来组成架子师,然后再动员接受过普遍军事训练的预备役来填充这些师,最后使用封存的老旧装备武装他们,以实现部队的快速扩张。



    当然这样搞出来的师战斗力自然不能指望有多高,而巴巴罗萨开始的时刻,又恰好卡住了苏联人这样扩充军队的timing,正好是大量架子师只有架子,且架子本身的强度还因为“大清洗”而不达标,导致陆军整体战斗力处于低谷的时刻。



    不过当德国人三板斧砸完,却发现自己只砸进了苏联欧洲部分2000公里纵深的不到一半时,这种体制带来的超出德军思考能力的苏军部队数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