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老朱交待后事!(2/5)
走相告,抬棺上谏。不少朝中大臣上书反对,认为孟子乃是儒家圣人,迁其牌位禁其书,乃是对圣人的大不敬,皇帝陛下万不该这么做。也只有朱元璋身边的少数近侍,才认为皇帝陛下此举乃明君所为,能保江山社稷安宁。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一直到后来,包括当时老朱极为信任的李善长等人,也上书直阵孟子的思想乃天地大道,陛下鲁莽禁书会遭天谴。朝中的反对之声,到达了一个极高的程度。这让老朱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不得不同意将孟轲的牌位重新迁回文庙,同时恢复《孟子》一书的出版,但仍然对其中的很多内容进行了删减。后来大明朝廷钦定发行的《孟子》,内容便少了许多。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因为《孟子》一书作为儒家经典,几乎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必备之书。流传太广,知晓的人太多。朝中新出版的《孟子》改了哪些内容,天下读书人都一清二楚,反而争相传播。可以说,这场闹剧,最终以老朱的退让和败却而告终。也揭开了明代文人抬出“圣人”压制“君权”的序幕。杨荣是读书人,进入东宫后,掌文秘工作,也经常出入藏书阁,翻阅昔年的文档资料。对当年这件事,一清二楚。这是让陛下脸上无光的事,他自己又是读书人的身份,以圣人门徒而自居,实在不便说什么。他不说话,老朱却不愿意放过。“你认为,咱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老朱淡淡问道。目光却是落在杨荣脸上。这一回,杨荣避无可避了。“陛下是想以此来测试朝中官员的反应。”他言简意赅。后人多认为老朱是不喜欢孟子的思想,什么“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不嗜杀才能夺天下”,什么“仁者无敌”……等等。因为不喜欢,就下令将其禁了。这很符合普通老百姓对喜怒无常的帝王的幻想。皇帝高高在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这么任性。不喜欢孟子的学说,便将其一禁了之。但身为朝中大臣,有首辅之才的杨荣当然不会这么幼稚的看问题。禁《孟子》一书,迁孟子牌位,绝非小事。似老朱这样的帝王,又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大事上,任性行事呢。“喜怒无常”,“任性行事”,只是对外打造出来的“人设”。实际上,这件事的背后,皇帝陛下必然有自己的考量。在禁孟子之前,老朱也曾考虑过动孔府。首先是下令日后孔子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