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老朱:何惜一死? 天子驾崩!(3/6)
了,寻常百姓就是只能过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哪怕尧舜之时,或圣人降世,也没有什么不同。”“可咱的孙儿,治国理政不到两年。”“天下已然大变。”“对外,平定了倭寇之乱,又平了北元,千年胡乱,从此皆成过往。”“对内,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从前填饱肚子都困难,如今甚至还能喝上二两酒,一两肉。”“大明朝廷的税赋,迅速增长。”“粮仓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制造局的铁器,多得根本用不完。”“看制造局的状况,听他们的报告,后面的发展还会提速。”“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天下百姓就会人人都能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能上顿吃肉,下顿吃鱼,而不是只能吃粗粮填饱肚子。”“这是尧舜也没有的功绩。”“杨荣,你说,若咱那孙子达成这样的成就,是不是比你们读书人最崇拜的圣人还要了不起呢?”杨荣深深一拜,道:“太孙殿下之才,旷古绝今。太孙殿下之仁,千古无人能及。纵孔圣人再世,应该亦愿在太孙殿下面前俯首听命,辅佐太孙殿下。”“微臣能在太孙殿下麾下办事,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份。”老朱看着他,忽然语气一转:“那你对方孝孺抛出来的天下大公论,又是什么看法呢?”这个转进来得太突然。杨荣顿时怔了下。方孝孺与其他读书人的舌战,早已在《大明日报》上公开讨论多日。只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以致于许多人下意识地忽视了此事。可在朝堂的官员里面,围绕此事的争论,已是暗流汹涌。老朱紧盯着他追问:“朝野为此争论不休,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看法吗?”杨荣脑海内心念飞转。就在刚刚的刹那,他几乎想要脱口说出“微臣与太孙殿下永远同进共退”之类的话语。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太孙殿下的忠诚。但在最后时刻,杨荣又收回了这样的话,没有将其说出口去。此言有取巧奉承之嫌,恐怕会为皇帝陛下所厌恶。深吸了一口气,杨荣恭恭敬敬道:“陛下问询,臣不敢隐瞒。”“于公,臣知陛下素来认为天下当尊卑有序,贵贱有别。”“治理天下,亦当使人们皆知礼守礼,圣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此理。”“若无长幼尊卑,朝廷何以使百姓守秩序,何以治天下?”“于私,方孝孺此人,狂妄自大,此前便对太孙殿下多有不敬。”“臣蒙太孙殿下知遇之恩,深受殿下重用。”“殿下忧,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