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点醒(2/4)
吧。不要再考虑那些财产了。摩大统领这里,与南朝同教务必保持联系。将来……,若有机会,再接他们回来。”
下首三人相互对望几眼,脸色放松下来,露出笑意。
太子口里的“将来机会”,自然是他执掌帝印之时。
有太子这句话,将来什么仇不能得报?什么损失追不回?
三人一齐起身,先后抱拳道:“微臣谨遵太子吩咐。”
三人行礼后告辞。
拓跋晃起身相送。
待他们走后,他犹自坐那,沉思良久。
……
隔几天,皇宫里一位太监来东宫传太子:皇上召见。
拓跋晃随那太监入宫去见皇上。
行了臣子大礼后,拓跋晃稍微直起身,等到皇帝发话。
拓跋焘对身后太监道:“梵奴,给太子拿张凳子吧。”
名为“梵奴”的太监赶紧搬来一张胡凳,放在太子身后。
拓跋晃长身一揖:“儿臣多谢父皇赐座。”然后从容坐下,望着上首龙椅中的父皇。
拓跋晃今年18岁。
先皇拓跋嗣崩驾时,年仅33岁,那时拓跋焘才15岁。
拓跋焘着急忙慌登上皇位,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磨难。
拓跋焘吸取先帝教训,在拓跋晃四岁时就立其为太子,派得力大臣、宜都王穆寿教导、辅佐他。
拓跋晃11岁时,皇帝出征西凉,他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在穆寿辅佐下总理朝政。
一直以来,拓跋焘对这位太子寄予厚望。对其表现也颇为满意。
父子间最大的分歧,就是对佛教的态度。
皇帝拓跋焘由原先的佛教徒转变为道教徒,暗中布局灭佛。
而太子则坚持对佛教保持虔诚信仰,对皇帝有关佛教政策的指令,采取虚与委蛇的做法。
就拿这次全国大规模灭佛来说,皇帝拓跋焘指挥军队,在每个角落扫荡佛教余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