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万历十五年 5 “乱象横生”(2/4)
里正李老六是个精瘦汉子,眼珠一转:“回老爷话,王老栓是够六十五了!他大儿子跟我同岁,今年都四十五了!他还能不够六十五?”
这逻辑似乎无懈可击。
书吏无奈,只好登记。
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生辰全靠“我爹死那年我八岁”、“发大水那年我娶媳妇”来推算,准确性全靠乡老和里正的“权威”以及……人情。
村东头赵寡妇,实际年龄六十岁,但听说有肉有布,硬说自己六十六。
她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厉害角色”,三十五岁守寡,拉扯长大了五个儿子,两个姑娘,若是人不硬,可是活不下来的,这么多年,跟人干架都是直接上刀的角色,因为泼辣敢拼,才能守住自己家的田地,还有孩子们的口粮。
村里面也是无人敢惹。
里正李老六想戳穿,被她当众指着鼻子骂得狗血淋头,老县丞,书办为了保娘,竟也稀里糊涂登上了册。
围观者窃笑,却也无人真去举报——犯不着得罪这“母老虎”。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些百姓都有一个固定的认知。
朝廷是官家,是公家,官府的银子是花不完的,即便赵寡妇为人在泼辣,也是自己人,能占着朝廷的一些好处,也是极好的。
当然,这种情况就连朱翊钧也是默认发生的,对于百姓这块他是宽容的。
西南边陲,山高路远,朝廷的威严在此地似乎隔了一层。
云南某土司管辖的寨子,朝廷派来的一个流官带着两个疲惫不堪的书吏,在土司头人的“陪同”下,在寨子中央的空地上设点。
语言不通是个大问题,全靠通事和土司头人的心腹传话。
流官拿着朝廷下发的精美图册(画着银币、肉、布),比划着,通事大声翻译。
寨民们敬畏地看着官老爷,但对那些图画上的东西,理解各异。
有人以为是要交税,面露惧色。
登记年龄更是天方夜谭。
寨民们只记得“砍头祭谷那年”、“老虎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