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晋文公重赏头须(3/4)
姬。
不过头须是夸大了其词:重耳虽然是逃离了蒲城,但他在蒲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头须跟着重耳在翟国12年之久,公子欢和公主伯姬都差不多快成年了,怎么可能靠头须来救济长大的?
但头须既然敢这样说,说明这是一个善于揣摩上意的人。头须是一个聪明人,就在他离开重耳时,他便考虑为自己留足了后路。
偷了重耳那么多钱,自己又花不完,不如分出一点点给他的子女吧。万一重耳时来运转,真当了国君,那自己也可以有个免死的理由。
所以头须声称正是自己的功劳,才使得重耳的子女们都不致于饿死。
读史的我们当然是不相信的,但晋文公却相信了。
晋文公没有理由不相信,因为他亏欠子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晋文公作为父亲,只管着播种,然后便以爱江山不爱家人为理由,一走了之。
19年呐,你的子女没得到过你任何的父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头须是充分利用了晋文公的这种父爱感情,所以他敢于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来向晋文公讨这个功劳。
果然,晋文公听后是大为感动,对头须立即是另眼相看了。而挑动晋文公的父爱情感的表达是一方面,头须还留有大招哩。
头须接着说:“主公,臣照顾公子是臣子本份,这不算什么功劳。但此时,主公贵为国君,国君就应当有国君的胸襟气度。
臣知道主公是一位仁君,就连吕省、郤芮这样的人都不曾计较,却要来计较臣这样的小人,传出去很不好啊。
再说,臣既然敢来见主公,那正是臣要将功补过啊。”
晋文公心念一动,是啊,自己怎么可以计较头须呢?
如果迁怒头须,或者杀了头须,那在国人眼里,自己岂不是一个睚眦必报、心胸狭隘的人吗?
头须见晋文公低首不语,继续道:“主公您想,此时在国内,还有谁比臣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