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李贤(2/3)
那里有长安的万家灯火,有大唐的万里山河,还有他们共同的,未竟的心愿。三更天,含元殿的铜鹤漏滴下最后一滴水。武媚娘坐在御案前,朱笔悬在《立储诏》上方,久久未落。诏文空白处,“太子”二字的位置尚待填写,可她眼前却浮现出李弘抓周时的笑靥,李贤骑马时的英武,李显闯祸时的吐舌,李旦诵经时的专注。窗外,大明宫的望仙阁隐在雾中,如同一座悬在云端的阙楼。她忽然想起太宗皇帝的《帝范》里写:“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作为母亲,她希望儿子们平安喜乐。可作为天后,她必须为大唐选一个“取法于上”的储君。朱笔终于落下,在黄绫上晕开一点丹红。她望着自己写下的“李贤”二字,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鼾声——李治不知何时睡着了,眉峰仍因忧思而紧蹙。她轻轻替他盖上披风,指尖划过他掌心的茧子——那是握了二十年御笔留下的痕迹。她指尖轻抚过诏文上的“太子”二字,窗外的第一缕晨光恰好落在“贤”字上,将笔画染得透亮。含元殿的飞檐在晨雾中舒展如翼,似要载着这一纸诏书,飞向长安的万里晴空——那里有新的日头,有未竟的故事,还有大唐,永远向前的车轮。晨钟响起时,武媚娘将诏书小心折好,放入紫檀木匣。她转身望向龙榻上的天子,见他睫毛轻颤,似在梦中呓语。殿外,宫人正清扫昨夜的槐花,碎白的花瓣落在青砖上。对于立李贤为太子,武媚娘心中是有些不情愿的,作为自己的儿子们,武媚娘对于他们,比谁都了解在她的孩子中,能够担当得起储君之位的,只有李弘。可李弘走了,李贤是她不得已而为之。李贤虽然年幼,但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品行在年幼时就可以看出来。李贤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子。自古以来,但凡是野心勃勃之人,都不好控制。她从李弘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可历经这大半生,走了那么多的路,武媚娘心里比谁都清楚,像她这样的人,担不起这大唐重任。也就是在西京这些年历练过后,才看清了不少东西。可是李贤,做得到吗?如今的大唐可不比以往。非雄主不可担。也正是因为如此,武媚娘才打心底里觉得李贤不行。因为这就是年轻时的她。脑海中只有算计,而看不清周围的局势。相比起太子,李治的身体更让他担忧。如今的大唐看似稳定,实际上也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