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文小说> 网游动漫>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127章 粟米之度:孔子的济困之道(1/12)

第127章 粟米之度:孔子的济困之道(1/12)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鲁哀公十一年的深秋,曲阜的梧桐叶落在孔子讲学的杏坛上,像铺了一层金色的竹简。冉有匆匆穿过庭院,袍子下摆沾着露水,他怀里揣着刚算好的粮账,脚步却在堂前停住 —— 子华出使齐国已三月,其母在家中粮缸见底,这事得跟夫子好好说说。



    一、釜庾之争:一粒粟的重量



    在山东博物馆的 “孔子文化展厅”,陈列着一组战国时期的量器:釜、庾、秉。考古人员考证,当时一釜约合今天的 60 斤,一庾是 15 斤,而五秉则相当于 2400 斤。这组锈迹斑斑的青铜量器,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论语?雍也》里那段关于粟米的对话。



    冉有站在堂下时,看到夫子正在批注《周易》,案头的青铜豆里盛着半捧粟米,那是刚收的新粮,颗粒饱满。“子华之母缺粮,求夫子赐粟。” 冉有话音刚落,孔子抬头望向窗外,远处子华出发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 那年少的弟子跨着高头大马,玄色的裘衣在风中扬起,腰间的玉璧碰出清脆的声响。“与之釜。” 夫子的声音很轻,像落在粟米上的雪。



    冉有愣住了。他知道子华家境不算富裕,但出使在外的俸禄足够养家,只是眼下正值青黄不接,一釜粟也就够吃十天。“夫子,可否再添些?” 他往前挪了半步,案上的青铜量器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与之庾。” 孔子的手指在竹简上停顿了一下,墨迹在 “节” 字上晕开一个小点。



    后来冉有还是给了五秉粟,这事被弟子们记在《论语》的残卷里。直到东汉郑玄注《论语》时,才在 “五秉” 旁批注:“冉子之意,非为赤也,为其母老矣。” 在河南偃师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有幅 “冉有馈粟” 图:冉有背着粮袋站在柴门前,一位老妇人扶着门框眺望,远处的田埂上,几个饥民正弯腰拾穗。



    这 “釜庾之争” 背后,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孔子的 “釜庾” 之度,是基于对全局的考量。当时鲁国的公粟储备本就有限,除了子华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