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文小说> 历史军事> 夜读全唐诗> 第37章 《度秋》(1/2)

第37章 《度秋》(1/2)

    太宗李世民诗之三十六



    度秋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李世民《度秋》:时间、自然与治道的交响



    《度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诗人借秋日物候,展现对时间流转与治国之道的深刻思考。



    逐联赏析



    首联: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



    “夏律”与“秋箭”,分别借古代律管候气与日晷计时,象征夏去秋来。“留”与“移”两个动词,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更迭,更暗示了唐太宗对时代变革的敏锐洞察。这两句呼应《周易》“变通趋时”的思想,也与《帝范》中“事当急则不可缓”的执政理念相契合,体现了贞观时期革故鼎新的政治决心。



    颔联: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



    峨嵋山的晨雾与洞庭湖的波澜,一西一东,构建起广阔的空间感,象征着新政的兴起与民生的活跃。“初出”与“渐起”不仅写出自然的动态美,更体现了君主“参赞化育”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了传统物候书写的局限。



    颈联: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岩桂之白与灞菊之黄,一白一黄,象征着士人的高洁与百姓的安乐,构建出“士农并重”的理想社会图景。“幽岩”与“灞涘”,一为朝堂深处,一为京畿郊野,暗合《贞观政要》中“安人宁国,唯在君民”的治国理念。



    尾联: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运流”既指自然的四时更替,也象征着王朝的兴衰。“含毫属微理”则体现了唐太宗以诗证道的自觉,将对自然与政治的感悟,升华为对《周易》“穷神知化”的理性认知,揭示了“知行合一”的治世哲学。



    整体赏鉴



    时间书写的政治转译



    《度秋》融合了自然、历史与制度三重时间维度,将《周易》的“变通”思想具象为治国方略。从夏秋交替的自然现象,到隋末唐初的历史变迁,再到武德至贞观的制度革新,展现了唐太宗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