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五章 读书(2/3)
闻轶事,故所记述,如数家珍,翔实可信。征引他人著作,往往以类相从,罗列众说,而有所抉择。《四库提要》称此书“惟论诗多涉迂谬,于吟咏之事茫然未解;至于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则精核者十之六七”。书里“参会众说,芟繁撮要”,为很多学案提供了详实的证据,甚至自己就将之定明。比如考订《兰亭》流传本末;历举周宣王失德,以证其不足当“中兴贤君”;详考古代漏刻之数,以驳正董彦远、朱熹注韩诗“百二十刻须臾间”之非;根据算术,订《梦溪笔谈》刻本所注数字之讹;据《靖州图经》以证杜诗之“白小”即“鱼菜”;据宣州土宜,以正任注山谷诗“春网荐琴高”之疏;据《汉书·扬雄传》以辨《容斋三笔》“(刘)歆尝从扬子云学作奇字”之误。他如对“阳秋”“木稼”“分疏”“科头”“亲家”“小妻”“不耐烦”“无万数”,以及“得陇望蜀”“洗脚上船”等词语的考证,都是原原本本,殚见洽闻。其中最重要的学案,是辨正《战国策》鲍注东西二周之舛谬,尤为精核。清代何焯云:“《录》中此条为最善,出草庐吴氏之先也。”肯定了他是最早发现并解决了该问题的人。除此之外,赵与旹也不是一个呆板僵化的读书人,在陈宗礼为该书所作的序言里,提到了赵氏的一首绝句,并且认为如使苏轼见之,亦定当称许他“真知秋阳”者。意思是说他能“不锢于富贵,知田野之勤约”。周至是在蛮州旧货市场的老书摊上发现的这部书,一套十卷,五毛一本,五块钱搞定这么一套宝贝。这是非常精美的影印本,可以说是除原本以外最与之接近的资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流落到了旧书摊上,让周至捡了个漏。除了内容以外,赵与旹治学的方法和思路也给了周至很大的启发,甚至隐隐产生了一种知己之感。因为赵与旹在书中对“亲家”、“小妻”等用于来源的考证,和周至在《夹川方言疏注》里“耶乐”、“平仄”、“经事”等语的考证方式,几乎就如出一辙。因此周至读这套笔记读起来非常有感觉。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古代文人士大夫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皓首穷经手无缚鸡之力,其实这是个大误会。大多数的顶级读书人,除了十三经外,涉猎异常广泛。经史子集其实只是纲领,比如科举,哪怕你把十三经倒背如流,也最多走得到举人一级。要想成绩更好,就需要锦上添花,内容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