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宣达(2/4)
名气的门第;虽然比不上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也不如累世显望的裴氏、柳氏。但好歹在初唐时,也出过一位曾曾祖宰相温彦博,与同族兄弟工部尚书温大雅、大学士温大有;并称为贞观年间的温氏三雄。只是,温氏的后人显然不太争气,此后再也没出国宰相,甚至是省台部院的正印主官。温氏子弟就此籍没无闻下来,勉强维持在诸多低品、末流的官宦之家序列;直到梁公主政朝堂扫灭内乱外患,发起了百年大征拓的开边进取。温氏后人才稍有振作和起色,以教喻、训学、助教等兴起于学官体系。最终,积家门累世之余泽,在咸元、观泰年间出了一位,名动天下的大儒/文坛领袖,人称“温八叉”“当世钟馗”“方城先生”的温庭筠字飞卿。与当年的“多情宰相”李义山/商隐,并称合称为“温李”的花间派祖师。虽然,没有能够宣麻拜相、登台入阁;但也以国子监祭酒,六门馆学士的身份;广受朝野内外的推崇和礼遇。尤其是当时正当“尧舜太后”扶政期间,最好选拔重用寒庶门第、中下品流的官宦子弟,引为国家干城。因此,那也是温氏子弟、族人,最为得用的美好时代;一度号称是自孔、孟、颜、沈之后,的治学第五家。身为家主/族长的温飞卿,也得以频繁奉驾侍从大内;为三代天子讲经论道,在外闻达于将相公候门第。而温宪本人,就是这位温祭酒、温待诏的老来得子;也承接了家门最为鼎盛时期的富贵门荫。当然了,正所谓是潮起潮落,繁华终有尽;人世间的富贵显赫,也是最难以长久的事情。所幸温飞卿亡故在圣后之前。所以,尚且年少的温宪,也侥幸承接了最后一点门荫和追赠,获得了比同正七品官身的起步之阶;再转而投考京大上三院之一的文学院,依靠家学渊源和父辈的余泽,很容易就得到潜在的重点关注进而位列翘楚。待到癸子年的进士科,三试而中之后,他更是达到了人生巅峰;以“身、言、书、判”入选探花郎之一,为诸进士同年折枝于公卿王侯之家;游街执鞭于首尾;堪称是京华时下最为炙手可热的郎君,人称“温飞花”。想要拉他做女婿的富华门第,更是门庭若市的拿着生帖找上来。但是,已故尧舜太后的余泽和影响,消退的比大多数人的预期还快。已内定入选学士院/东阁,或是翰林馆的温宪;也被人籍故挤到二流的四门馆。虽然同样是检校、正字的名头,但是相互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