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审爵授田(3/4)
多降爵四五等,他们出诟病,在清议中说什么,陈冲薄待老臣这种话,自然也是难免的。故而陈冲也相应做出权衡让步,老臣爵位虽夺,但此前的爵禄并不削减,待他人百年之后,再于子孙两代内逐级削没。如此一来,老臣也无话可说了。
不过如此大规模的行政改制,就颇显得眼下官员捉襟见肘,一时间,各州郡间都声称要增加吏员。陈冲借此机会,同样也在郡府内改革人事,一是令郡府收集各县乡新增官吏名单,尽数上报司隶府,其官吏俸禄由司隶府专额发放,郡府不得擅自增裁。而这些吏员在行令之前,也需先到长安司隶府中研读律令,才能再回乡县中展开政务。且相关桉牍一式三份,一份直送司隶府备桉。
除此之外,陈冲又以诸葛亮为功曹从事,改革国内所有功曹事务。
自桓灵以来,察举制颇受世人诟病。察举察觉,顾名思义,就是靠郡守高官赏识推举来选取人才,孝武皇帝时,世宗独握神器,百官谨慎守业,确实推举了极多人才,主父偃、桑弘羊等智士,皆由推举而仕。但光武中兴以后,察举的弊病便逐渐增多了。
一是因为地方大族往往荫蔽相护,州郡高官也贪慕钱财收受贿赂,就推举一些名不副实的大族子弟。十常侍之流便是如此推举自家子弟,来掌握朝政。二是察举推行已久,制度逐渐死板,世人便设法投机取巧,比如桓帝时便有着名孝子赵宣,葬亲却不闭墓道,自己住在里面,服丧二十多年,乡邑都称他的孝行,以为当举孝廉。结果名相陈藩查其家室,发现有五子女生于服丧时期。这令陈藩勃然大怒,以赵宣“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为由,将其下狱治罪。这还仅是其中一例。故而到了桓灵之时,民间一度曾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童谣。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
到陈冲执政后,他精心整顿吏治,郡守察举颇有好转,推举的人才法正、韦端等人也确实有才。但这也免不了有地方勾结的诟病,陈冲自己心中也有察觉,这几年来,地方推举的大族人才与日俱增,寒士却日渐稀少。可见察举旧制到底难堪大用,故而陈冲打算将